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
验收自评报告
中心名称: |
生物化学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
中心类别: |
生物
|
所在学校(盖章): |
南京工业大学
|
中心网址: |
http://bce.njut.edu.cn |
中心联系电话: |
025-58139375 |
中心联系人: |
谢宁昌
|
概况 (1000字以内) |
南京工业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于2008年获批成为教育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中心充分发挥学校产学研用相结合特色,依托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学科技园等国家级平台和我校学科型公司、“卓越工程师计划”合作企业,建成从实验技能到工程实训再到创业创新的实践教学优质平台;科研教学协同发展,促进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实验内容和装置更新,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真情实境的工程实训,强化学生工程素养,培养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 中心现有实验实训场所面积12300m2,仪器设备总值5775余万元。中心面向学校40个本科专业,每年接纳3000多名学生进行实验、实习、创新创业和毕业论文工作,年完成总教学时数78万人时数。中心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实验教学人员67人,其中聘请2名院士为顾问,并拥有杰青4人,长江学者2人,国家“精品课程、双语示范课程”负责人4人,江苏省“教学名师、精品课程负责人”6人。承担了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22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和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4项。主持国家973、863、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高水平科研项目26项,获国家技术发明、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以及省部级科研奖励12项。以中心为重要支撑,获国家级教学团队、特色专业各1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各2个。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大幅提升。获全国 “挑战杯”、 “创新杯”、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等国家级奖励15项,省级本科毕业论文奖等各类省部级奖励47项,学生参与发表SCI收录论文96篇,涌现出多个创业先锋。 中心示范作用显著。接受了美国、德国、英国等国内外70多所院校,1200多人次来中心参观、学习、交流。中心自主开发的实验教学装置和仿真软件被清华、天大等全国60余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教学和科研实验所采用;中心承办了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华东赛区预选赛、省大学生化学化工实验竞赛、省高校化学化工联盟实验竞赛等赛事。 中心努力践行学校倡导的产学研用相结合教学培养模式,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先后被《新华日报》、江苏教育电视台、江苏教育新闻网等多家新闻媒体采访报道。2009温家宝总理视察评价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程、实验与科研都凸显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就会被社会所需要,这种办学的方向也是对的。” |
学校支持政策和举措 (1000字以内) |
1、成立中心管理机构,探索实践教学创新模式 学校成立了示范中心建设委员会,由学校分管副校长任主任,指导示范中心的建设和实践教学改革。学校以示范中心为基础,成立实践教学专家指导委员会,充分利用学校优良的师资队伍、优秀的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基础、学科型公司和密切联系企业等产业基础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优质平台,探索利用各方资源、多层次、分阶段培养的“递进式、工程化、创新创业型”实践教学模式。 2、重点投入、资源共享,建设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多层次实践教学平台 学校通过财政部中央地方共建经费、省优势学科平台建设费、生物化工特色学科建设经费和学校学科建设经费等多方面投入经费3177万元,重点投入实践实训教学。如:由学校投入建设的典型大型合成氨工艺过程集成实训装置---年产30万吨合成氨整套工艺1:40的全景缩微模型、中低温一氧化碳变换和二氧化碳化学吸收与解吸,并配套大型仿真软件模拟训练,强化了学生化工工艺概念,这套装置在国内高校中还不多见;依托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江苏省工业生物技术创新中心,运用“工程设计和生产实际结合、生产设备通用性和先进性结合、经典过程模拟和真实产品制造过程结合”的建设理念,建设了包括1个设计中心、7套示范装置在内的生物工程专业群生产型校内工程实践基地。 另外,鼓励我校学科型公司、“卓越工程师计划”合作企业主动参与到实践教学,在真情实境中训练职业素养、创新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如我校“同凯兆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南京天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11家学科型公司每年均要承担生工学科集群本科生500余人次的认识、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工作;我校为“南京中图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中石化南京工程公司”等“卓越工程师计划”合作企业提供实践场所,企业配备驻地指导教师,开设3D工厂设计、化工工程设计等实践类课程,同时还为优秀在校本科生提供奖学金,举办相关活动周,提供职业生涯指导计划等,并与生物工程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共办“3.5+0.5”的联合培养专业,共同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优秀后备工程师人才。 3、大力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改革 学校每年划拨100万元“卓越工程师计划”经费、35万元实践教学改革项目经费, 25万元实验室开放项目经费,30万元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经费,用于大力推进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装置、鼓励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提升企业实训环节质量,让学生在真情实境中接受先进科研思维、创新创业和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 |
条件与环境 (1000字以内) |
中心设有三个分中心:生物工程实验教学分中心、化学化工实验教学分中心和化学实验教学分中心,分别位于江浦生工学科楼、沉毅北楼和笃行楼,教学实验室总建筑面积12300m2。现有实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5775万元,固定资产账、物相符率达100%,设备完好率达95%。其中,高效液相色谱、400 M 核磁共振仪、 X射线衍射仪、液相色谱-质谱仪等大型、精密仪器均对本科生开放。同时,通过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装置,自行设计和研制了系列生物反应器、模拟移动床色谱系统、增白剂脱盐纳滤膜设备和陶瓷膜分离应用及膜集成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品质精良、性能稳定的实验教学和科研装置,也应用于本科教学实验实践中。同时,依托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学科技园等学科基地和学科型公司、“卓越工程师计划”合作企业等提供场地及设备支撑,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 实验实践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实验室污染源对于从事实践活动的学生以及实验室环境均会产生影响。近年来,学校重视绿色实验室建设,通过微型实验设计、多媒体模拟实验、提高师生绿色环保意识等手段从源头减少污染,同时,投入360余万元用于中心实验室的废气处理系统更新改造,对实验室产生的“废液、废渣、生物废弃物” 采取随时收集、集中处理和回收使用的方式,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实验氛围。 实验室是实验教学的重要场所,实验室的安全有序管理是实验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基本保证。为此,本中心要求在学生第一堂实验课上进行安全、环保方面的教育,学习“南京工业大学学生实验守则”,教育学生掌握生物安全知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各实验室均配有防火、防盗系统,通排风系统,实验室备有紧急喷淋装置、药品急救箱和不同废物回收及处理桶;防火警示标识规范。中心在国家法律法规、国家标准的基础上严格执行《南京工业大学易制毒化学品管理办法》以及《关于加强实验室技术安全和环境管理及开展实验室安全专项检查的通知》,制订了相应的使用与处理规范和应急预案,由专人负责管理,确保实验教学的使用和安全。同时,由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牵头,学校定期组织实验室管理督导组对全校教学实验室进行实验室运行状况检查,对存在问题与实验中心(室)进行了现场沟通与反馈,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实验室要求定期整改,不达到要求不能进行实验教学。 |
实验队伍 (1000字以内) |
1、科教协同,企业参与,形成一支结构数量合理的实践教学队伍 中心鼓励高水平教师参与实验教学,将各种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实践教学内容。目前,中心承担实验教学和教改任务的专兼职教师67人(实验技术人员16人),其中院士2人,教授39人,副教授、高工或高级实验师17人。中心专职人员50人,其中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及以下比例为44:34:22,博士学位、硕士学位、学士学位及以下比例为44:30:26。中心聘请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作为顾问,并拥有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长江学者2人、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2人、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3人、国家“双语示范课程”负责人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名、江苏省“333”各层次培养人才6人、江苏省“教学名师”2人、江苏省精品课程负责人4人、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9人。 另外,由示范中心牵头,聘请我校学科型公司、“卓越工程师计划”合作企业知名老总、高管和高级工程师等30余人作为本科生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工程设计指导教师,开设3D工厂设计、化工工程设计等实践类课程,设立创新实验项目、创业项目100余项,丰富了实践教学内容。 2、高水平科研带动实验教师队伍成长,成果丰富、创新能力强 “十一五”期间,中心教师主持了国家973项目、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类高水平科研项目200余项,锻炼了一批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创新能力和较高的实验教学水平的教师。中心教师队伍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以及省部级奖励12项。同时,中心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工作,近5年承担省部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41项,编著各种教材专著10部,发表教学论文47篇,科研成果融入实验教学项目41项,指导开出各类创新实验121项。 3、落实健全实验教师队伍培养培训制度,富有成效 中心将实验指导教师和教辅人员参与高水平科研活动制度化,注重教师队伍的在岗培养,支持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目前中心教师中44%具有博士学位,70%具有硕士学位。鼓励年轻教师参与高水平科研的实施,大幅度提高了团队成员的科研能力,提升教师教学业务水平;通过举办实验教学讲课比赛、组织教师到兄弟学校交流学习,提高教师素质,共有20余位教师获得各学会、学校授课竞赛奖项;结合国际课程实验班的师资培训计划,选派10余名教师、实验教学人员前往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爱尔兰塔拉理工学院短期培训,学习国外学校先进的实验教学和管理方法,拓展国际视野,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 |
信息化平台建设与利用 (1000字以内) |
中心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了自己的教学网站和管理系统,与江苏省大型科学仪器共享服务平台资源(www.yqgx.org)以及长三角区域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www.csjpt.cn)共享,并与学校教务处、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等各管理职能部门互通,同时中心内部的教学实验室实现了网络互通、资源共享,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信息体系,实现了多级互动的实验室工作信息、仪器设备管理、经费管理、实验教学安排、网上实验预习、网上预约设计性实验、实验成绩查询、网上教学质量测评、网上师生互动平台等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在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学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特别是自主研制的网上虚拟实验室、仿真实验室、网上实验自学自测考试系统,以及网络生物化学工程文献数据库和工具书等,使学生能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并设计、创新,开创了实验室开放运行的新模式。 1. 网络实验教学资源 实验中心已上网的教学辅助资料和14个课件、教学录像有45个实验、仿真软件11件、实验数据处理软件24个、在线测试题库10个、网络课程8门。 2.精品课程与网络课程 (1)《生物分离工程》国家精品课程 (网址:http://jwc.njut.edu.cn/06jpkc/njgydx/index.asp) (2)《化工原理》国家精品课程 (网址:http://jpkc-jy.njut.edu.cn/huagong/index.asp) (3)《化工热力学》国家精品课程 (网址:http://course.jingpinke.com/
details?uuid=de34ad01-1237-1000 -b524-144ee (4)《生物化学》江苏省精品课程 (网址:http://202.119.248.226/swhx/console.htm) (5)《化学反应工程》江苏省精品课程 (网址:http://jwc.njut.edu.cn/06jpkc/hxfygc/zcr-1.htm) 3.网络化实验室、现代化多媒体教室 包括典型发酵过程模拟实验室、合成氨过程模拟实验室、大型分析仪器模拟实验室和网络互动实验室等。通过局域网,实验室各实验仪器间的采样数据可以实现共享,并可实现广播、监控、演示、分组教学、文件传输、电子白板、网络打印和实验教学互动等。 4.网络化、智能化实验教学管理平台 (1)教务教学管理系统 l 实验教学网上管理系统(教学安排、教学日历、教学大纲、实验项目设置、精品课程建设、教案、课件、教学管理制度、网上选课系统等)。 l 网上成绩管理平台。 (2)物资管理系统(实验室家具、大型仪器设备、实验操作规程、仪器设备管理等)。 (3)实验室开放管理系统(开放时间、开放内容、开放程序、开放人员信息、开放管理制度等),在线答疑可实现师生网上交流互动(教案、答疑、信息反馈、参考资料等)。 (4)网络化实验教学管理系统(智能化开放管理系统、实验数据采集和实验报告网络化批改、实验教学网络化考评系统)。 (5)教学效果反馈系统(在校生、毕业生、助教研究生、教师、用人单位等信息反馈统计、整改措施等)。 |
实验教学及效果(1500字以内) |
1、实践教学覆盖面广,学生兴趣浓厚,对实验教学评价总体优良 中心面向南京工业大学40个本科专业,开设了44门实验课程。承担了40个专业的基础化学教学实验、16个专业的专业实验,每年接待3000多名本科生进行实验,年完成总教学时数55万人时数。同时,中心实训平台承担了16个专业的工程实训教学任务,每年约500人次的创新实验,部分专业学生的本科和硕士毕业论文实验工作约15万人时数,共计78万人时数。《生物化学》、《化工原理》等实验课程采用“滚动、开放”的运行模式,全天候对学生开放,提高了实验室和仪器设备利用率。根据校督导组和教务处网络综合平台学生对实验教学情况的反馈意见,中心实验教学的效果好,学生实验兴趣浓厚,对实验教学的总体评价结果为优秀。 2、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效果明显,学生踊跃参加创新创业活动,获得丰富成果 中心积极推进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实习教学内容和实验装置、实验教学与科研项目一体化工作,如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反应分离耦合技术及其酶法合成手性化合物中的应用”获奖内容融入到生物工程专业实验中;以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生物磷酰化新技术制备高能磷酰化合物”获奖技术为基础构建了典型的酶工程产品中试生产线;将《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药物化学》等实验课程由集中带实验模式转变为分散到各科研团队中完成,在真情实境中训练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创新能力。 中心利用学校各类学科平台、学科型公司和合作企业作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环境,在不同的学期阶段,通过开展本科生创新实验、本科生学术论文评比、各种各类学科竞赛、创业大赛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的科研课题中获得能力的提高,把以课堂、教学实验室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形式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科研实践和企业实践有机结合,在学生中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十一五”期间,学生参加各类科研项目、创新实验及暑期科研训练共发表论文16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96篇;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新杯”、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全国节能减排大赛等各类课外科技活动、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共获得国家级奖项15项、省级奖项30余项。各实验指导教师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取得3个江苏省本科优秀毕业论文团队,14位学生获江苏省优秀毕业论文一、二、三等奖。在 “赢在常熟—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由 3、实验教师积极参与实验教学改革,教学成果丰富 近年来,中心教师积极申请或参加国家、省级和校级教改课题,不断总结实践教学经验。“十一五”期间共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专业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双语示范课程1门、国家精品教材1部等国家级教学成果,以及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省重点专业类2个、省品牌/特色专业4个、省精品课程6门等一系列省部级教学奖励。承担了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10项、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12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47篇,出版教材专著10部。 4、积极组织各类竞赛活动,扩大中心实践教学辐射影响 中心先后承办了“久吾杯”首届江苏省大学生化学化工实验竞赛、
“北盛荣杯”江苏省高校化学化工联盟实验竞赛、 “罗门哈斯”杯、“中丹”杯化学实验竞赛,“普析通用”杯分析技能竞赛等系列赛事,在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增强实验操作能力,扩大了中心实践教学辐射影响。 |
建设成效与 示范辐射 (1500字以内) |
1、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提升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中心构建的产学研用相结合创新创业人才实践教学培养模式使学生在各方面能力均得到极大提升。实验教学与科研项目一体化工作使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得到训练,进入硕士、博士研究生期间能够迅速融入科研团队,取得更大的成绩,如:2012年全国“百篇优博”提名者 2、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培养新模式促生了一大批优秀教学成果 在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指引下,中心教师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改革,先后承担了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10项、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12项;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专业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双语示范课程1门、国家精品教材1部等国家级教学成果,以及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省重点专业类2个、省品牌/特色专业4个、省精品课程6门等一系列省部级教学奖励。发表教学研究论文47篇,出版教材专著10部。 3.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促进了教师能力提升 在建设期间,中心教师先后获得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长江学者2人、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2人、国家“精品课程、双语示范课程”负责人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名、江苏省“333”各层次培养人才6人、江苏省“教学名师、精品课程负责人”6人、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9人。中心教师承担省级以上科研课题188项,其中主持国家973项目2项、863项目1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0项,总经费1.5亿元;获得省级以上奖项15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12项。 4、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产生了显著的示范辐射作用 (1)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培养新模式所取得的成绩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先后有《新华日报》、《中国化工报》、《扬子晚报》、江苏教育电视台、江苏教育新闻网、龙虎网等多家新闻媒体采访报道。 (2)中心先后国内外有70多所院校,1200多人次来中心参观、学习交流,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得到了同类高等院校和同行专家的认同。 (3)中心自主开发的实验教学装置和化工实验仿真软件被全国60余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教学和科研实验中采用,推动了全国化学化工类实验教学装置水平的提升。 (4)中心为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审计学院、江苏警官学院、省电大、省自考办等高校学生实行预约开放,开设了生物化学、化工原理实验和工程实训教学。 (5)中心先后承办了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华东赛区预选赛、省大学生化学化工实验竞赛、省高校化学化工联盟实验竞赛等系列赛事,扩大了中心辐射作用。 |
特色 (1000字以内) |
1、共享产学研用资源,建成从实验技能到创业创新的实践教学优质平台 学--依托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展基本实验、专业实验技能训练;研--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或省级学科基地提供指导教师、实验场地及设备支撑,开展大学生创新实验;产--依托校内工程实训基地、学校学科型公司、“卓越工程师计划”合作企业提供实践场所和驻地指导教师,开展面向后备工程师培养的工程实训;用--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创业实训综合基地,开展各类大学生创业竞赛、创业活动。充分利用我校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特色,共享教师、仪器设备和场所资源,把以课堂、教学实验室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形式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科研项目、企业生产实践和创业实践有机结合,形成了“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创新实验®工程实训®创业训练”的“递进式、工程化、创新创业型”实践教学优质平台。获得第六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国家级二等奖1项。 2、科教协同,促进实践教学发展,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将《微生物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和《药物化学》等量大面广的教学实验与科研项目相结合,使原本固定式、零散化、片段化的实验教学转化为灵活式、系统化、连续化的科教活动;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实验、创新实验内容和实验教学装置,让学生开启面向学科前沿的科学思维训练;在国家973、863等高水平科研项目中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分享导师科教资源、创业经验的基础上,带着导师或自己的科技成果进行创业;同时,以高水平科研带动中心教师队伍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获得第六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国家级二等奖1项。 3、创造工程实训的真情实境,强化学生工程素养 以“工程设计和生产实际结合、生产设备通用性和先进性结合、经典过程模拟和真实产品制造过程结合”的工程实训理念,重点建设了典型大型合成氨工艺过程集成实训装置---年产30万吨合成氨整套工艺1:40的全景缩微模型工厂;依托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江苏省工业生物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了包括1个设计中心、7套示范装置在内的生物工程专业群生产型校内工程实践基地;鼓励我校学科型公司、“卓越工程师计划”合作企业通过实习、毕业论文和“订单式”联合培养等方式主动参与到实训实践教学中,在真情实境中训练学生职业素养、实践动手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获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各1项。 |
存在不足及 改进方案 (1000字以内) |
1、国际化交流不平衡,需要进一步开拓师生的国际化视野 通过国际课程实验班、国际留学交流项目、示范中心联席会议、国际课程实验班的师资培训计划等项目派出师生200余人次前往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爱尔兰塔拉理工学院交流学习、短期培训;与美国乔治亚健康科技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等建立3个联合实验室;聘任国际著名教授、学者20余人指导学生创新实验;参加美国Cleantech Open(CTO,清洁技术公开赛)等各类国际大赛、国际会议10余人次,增强了中心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但由于受到政策和经费限制,无法大量支撑学生出国留学和教师出国培训,参与国际交流的师生人数仍然较少、无法招收留学生。今后仍需要进一步通过各种途径筹措经费,加大学生、教师国际交流,开拓学生国际化视野,充分了解国外高等学校先进的实验教学和管理方法,拓展国际视野,提升实验队伍综合素质,提高实验技术水平、实验教学管理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 2、实践教学的精品课程、精品教材较少,需要进一步努力 目前,本中心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教改研究的积极性很高,获得了一大批与相关科研、教学成果,对于人才培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但未能获得国家级或省级实验教学精品课程和国家级或省级精品教材、规划教材。 今后,中心将大力推进实验教学精品课程建设,同时,召开实验教材建设研讨会,将实验指导教师的科研研究、教改研究转变为教材或教辅材料,力争在“十二五”实验室建设中获得1-2门国家级或省级实验教学精品课程、2-3本国家级或省级精品教材、规划教材。 |
学校意见 |
对照教育部下发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验收指标,我校生物化学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实践教学指导思想明确,建设理念先进,定位合理,思路清晰,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完善,建立了科学完整、极具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方面成绩突出,特色鲜明,取得了丰富的教学成果和显著的示范作用。 中心充分依托学校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特点和优势,依托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校内实训基地、学科型公司、“卓越工程师计划”合作企业和国家大学科技园创业基地,搭建起一个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新平台,构建了“递进式、工程化、创新创业型”实践教学培养链;科教协同,促进中心实验教学发展,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构建真情实境的工程实训平台,强化学生工程素养。 中心建立了一支拥有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国家“精品课程、双语示范课程”负责人、江苏省“教学名师、精品课程负责人”等为代表的、科研创新能力强,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实验教师队伍。 中心承担了22项省部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主编、参编教材及专著10部,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专业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双语示范课程1门、国家精品教材1部等国家级教学成果。近5年来,开出多种类型的设计创新实验项目121项,获得全国挑战杯和创新杯奖项15项,江苏省高校本科优秀毕业论文奖17项,学生发表SCI收录论文96篇;涌现出一批大学生创业先锋。 中心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培养新模式所取得的成绩得到了同类高等院校、同行专家的认同和社会广泛关注,受到《新华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采访报道。自主开发的实验教学装置和化工实验仿真软件被全国60余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教学和科研实验中采用,承办了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华东赛区预选赛等系列赛事,显著提升了中心辐射作用。 经过5年的努力,中心现已建成实践教学理念先进、实践平台施完善、队伍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开放式的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 同意申请“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验收。 签章: 年 月 日 |